
BIM 模型是基础 ,根据项目不同部位、楼层的情况建模精度有 LOD300 (标准层、车库等)、 LOD400 (设备机房、管井等)、 LOD500 (装配式机房)
10B#楼建筑、结构、幕墙模型 10B#楼建筑、结构、幕墙模型
10B#楼机电模型 10A#楼机电模型
地下一层建筑、结构、机电模型
地下二层建筑、结构、机电模型
地下三层建筑、结构、机电模型
2# 楼 大堂 管综模型
5# 楼 大堂 管综模型
2# 楼标准层管综模型
3# 楼标准层管综模型
8A 标准层管综模型
8B 标准层管综模型
6# 楼标准层管综模型
10B 屋面层管综模型
10A标准层走廊管综剖面 10A设备层局部模型
8A设备层局部模型 8B设备层局部模型
一、专项培训:为保证 BIM 在项目的顺利开展及落地实施,截止目前项目已累计组织 标准学习、建模培训、 BIM 技巧 等各类 BIM 专项培训共计 32 次。
二、制度保障:项目实施 BIM 全专业协同管理 ,编制 BIM 工作方案,制定各专业深化模型标准,明确各专业模型格式及交接方式。根据施工总进度计划,制定 BIM 深化计划,实现项目 BIM 模型与现场施工进度匹配,以 BIM 更新为中心,对工程进度进行全面管控,指导工程建设平稳向前推进。
三、图纸梳理:项目 体量大、单体多、专业全、变更频繁 ,自入场开始即对项目各类图纸相关文件分门别类进行归档、整理,确保 BIM 模型与最新图纸保持一致。
四、图纸会审: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建模,利用 BIM 技术深化过程中 检验设计的可施工性 ,直观的检查到相互矛盾、无数据信息、数据错误等方面的图纸与模型问题,在施工前预先发现存在的问题,帮助图纸会审更加快捷高效。
五、管线综合:BIM
工程模型初步搭建完成后,根据现场情况综合考虑不同专业管线先后施工顺序的基础上采用
集中同专业管线、管线分层
等方法进行初步的管线调整,并适时组织各参建单位进行
管综方案评审
,把不满足施工要求的地方及时与设计院、业主沟通反馈,优化设计方案;对设计院预留套管复核,更改不利于排布套管位置或者标高等。
六、碰撞检测:管综方案确定后进行 碰撞检测 ,通过碰撞检测对不同专业管线间的碰撞进行 综合优化 。
地上部分 单层面积较小使用 revit “协作”下的“碰撞检查”功能进行检测,可以 快速定位碰撞部位 ,并可以实时更新碰撞点。
地下车库
等大空间使用
Naviswork
进行碰撞检测,可以
更快、更流畅
的分析碰撞部位;
七、净高分析:对重点部位进行
净高分析
,并对照设计单位提供的净高要求进行复核,对不满足净高要求的部位进行再次优化调整,对实在不满足净高要求的部位积极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,明确该部位的管综方案。
八、机电末端定位:结合精装图纸对接精装单位,根据精装点位进行
机电
BIM
末端追位
,不满足精装要求的,利用
BIM
技术进行方案讨论,重新确定末端形式及位置,并出具
机电末端定位图
。
九、BIM出图:管综完成后出具
各专业管线平面图、综合支架平面图及
BIM
综合平面图
,并进行图纸会签,经施工交底后现场实施;
十、设备层管综:项目共有
6
个设备层,设备层内
机房多、管线密集、施工难度大
,需充分考虑后续施工情况,前后共计组织
3
次管综方案评审,与设计院、业主单位多次沟通确认最终方案,打印会签下发现场实施。
十一、屋面深化:屋面有通风系统、中央空调系统、消防系统、雨污水系统等设备,还有风帽、设备机房、架空基础、条形基础、幕墙基础等构造,且屋面 空间小,专业设备多 ,且设备的安装要求不相同,运用 BIM 三维可视化检验屋面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。
十二、地库深化:地下车库总面积 19.75 万平,单层面积均在 6 万平以上;地下车库机电系统各专业管线较多,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 “打架碰撞” 现象,既影响到施工质量和施工速度,也会影响到相应的使用功能和外观上的整齐美观;同时还存在与总包单位交叉施工现象,协调管理难度大;针对管线布置中的实际情况,提前建模对各机电专业管线进行综合排布,出具各专业 BIM 图并借助公司各类先进技术进行辅助交底,指导现场施工,避免返工现象;
十三、装配式制冷机房:土建与机电同时施工、机房现场焊接时间久,制冷机房无法按照规定节点完成。项目
2
个
制冷机房
(约
2000
㎡)应用了我司独创高效、精准、
模块化装配式施工一体化技术
(BIDA)
。采用工厂预制加工,前期出具分段预制化加工详图,在工厂直接预制,运输到施工现场组合成型。
较传统方式施工现场
人员投入减少
60%
,缩短
48
(
70%
)天工期,操作工人高空作业减少
95%
,焊接作业减少
90%
,声光气污染减少
95%
。
十四、施工机器人应用:本项目引入我司自主研发的混凝土打眼机器人、橡塑保温板下料机器人、便携式管道焊接机器人,结合
BIM
技术,
节省机电安装环节人工
,以及
缩短装配工期
,在机器人引入后,各项工艺现场
施工效率提升
50%
以上
。
十五、智慧图纸技术应用:
在
AI
识别的基础上,研究
AI
触控,进一步降低一线人员在施工现场获取
BIM
方案的难度系数,让
BIM
方案在施工现场触手可得
。形成一种
按图施工、照模型施工
并存的机制,打造出一个
触手可得的
3D
可视化
施工指导及技术交底平台。
十六、智慧图集应用:区别于传统图集,触控图集界面任一文字描述或2D线条或3D模型,实现任一构件3种级别描述方式同时呼应亮显,把传统施工指导图集升级为
人机交互性强、多维效果演示、易掌握理解
的智能图集。
以
人机交互
形式促技术知识普及、吸收,通过降低技术理解的难度,
促进工程现场施工质量的提升
。
十七、BIM平台应用:本项目通过应用网络共享平台可以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协同,通过
C8BIM
平台协同
,
各部门
将相关数据资料加密上传
C8BIM
平台,可从移动端或
PC
端进行
数据查看,
由管理
中心统一
进行数据整理,实现
BIM
模型的实时更新与
维护。
十八、用 BIM+VR 技术:对管线密集区域进行虚拟现实, 将 BIM 可视化特性,与 VR 虚拟现实结合,能够让体验者产生浸入感,如身临其境一般。 特别对制冷机房管道连接形式进行建成后形象预演,让业主及项目对比不同方案,选择适合项目的 BIM 方案。
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
化金坡、吴增锦、郝自领、袁玉柱、王子涵